当前位置:神经电生理(脑电图)综合练习题库

问题:

[单选]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()。

A . Na+内流
B . K+内流
C . Ca2+内流
D . Clˉ内流
E . K+外流

患者男性,42岁,因“四肢频繁抽搐”来诊。患者发作性四肢抽搐、意识丧失3年余,1日前突然四肢频繁抽搐,牙关紧闭、舌咬伤,每次持续10~20分钟,发作间歇意识不清。颅脑CT示多发钙化。应立即采取的治疗措施是() 肌内注射苯巴比妥。 肌内注射地西泮。 静脉注射地西泮。 水合氯醛灌肠。 静脉注射苯巴比妥。 女,58岁,缺失,余留牙健康,牙槽嵴丰满、平整。戴可摘局部义齿后经常咬舌。 除上述原因外,还可能导致咬舌的是后牙() 平面过低。 排列偏向颊侧。 排列偏向舌侧。 横曲线曲度过大。 横曲线曲度过小。 患者男性,42岁,因“四肢频繁抽搐”来诊。患者发作性四肢抽搐、意识丧失3年余,1日前突然四肢频繁抽搐,牙关紧闭、舌咬伤,每次持续10~20分钟,发作间歇意识不清。颅脑CT示多发钙化。治疗原则不包括() 吸氧、防护。 迅速控制发病。 病因治疗。 联合应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。 防止并发症。 骨髓细胞外铁增高,细胞内铁减少见于() 溶血性贫血。 铁粒幼细胞贫血。 MDS(RAS)。 白血病。 感染性贫血。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(STGT)是检查() 外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的试验。 内源性凝血全阶段的试验。 内源性凝血第一阶段的试验。 内源性凝血第二阶段的试验。 内源性凝血第三阶段的试验。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()。
参考答案:

  参考解析

突触后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,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,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(IPSP)。其产生机制为: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→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→突触后膜对Clˉ通透性升高→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,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。

在线 客服